導航:首頁 > 股票交流 > 企業家的故事

企業家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2-09 12:12:20

Ⅰ 關於企業家的勵志故事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的背後都是有一些勵志的 故事 的。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關於企業家的 勵志故事 ,供大家參閱!

關於企業家的勵志故事:希爾頓大飯店的故事

1929年,希爾頓籌劃建造更大的旅館"艾爾帕索希爾頓",擬定耗資175萬元,這是希爾頓跳出德州向更廣闊領域發展的重要一步。

這一年,經濟不景氣的陰影已經在美國徘徊,東海岸的經濟已幾乎陷於癱瘓,不斷傳來有人跳樓自殺的消息。

南部的經濟狀況雖然好些,但災難的浪潮也不斷襲來。人人都有一種在懸崖邊的危機感。希爾頓卻用超乎常人的勇氣開始了大飯店的建造。

那個年代,要建造這樣巨大宏偉的建築簡直等於白日做夢,但希爾頓完成了,歷時一年,他利用的恰恰是這種普遍的危機感,使大飯店的造價達到了歷史上最高的水平。

"艾爾帕索希爾頓"是一座豪華的摩天大樓,高19層,計300多個套房,分別以印第安、西班牙和拓荒者的不同風格布置房間,豪華美麗,令人驚嘆。

揭幕式那天,幾乎整個德州的人都來觀禮,人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奇跡,這天的晚宴上,旅館的廚師殺了1200隻雞招待客人。

面對眾多賓客,希爾頓慷慨陳詞充滿信心,他堅信大蕭條一定會過去,經濟復甦一定會到來,盡管會有重重艱難,希爾頓大飯店會不負眾望。

和以往一樣,希爾頓在大飯店裡投入了他的大部分資產,他很清醒,大蕭條不可避免,他的旅店也不可能"四面樹敵",收縮才是唯一的明智之舉。

在希爾頓的經營生涯中,這是他第二個重大抉擇,從放棄經營二手旅館,到放棄一個全面開花的經營網,均顯示出他超人的經營才華。

大蕭條果然鋪天蓋地而來,沒有任何角落得以倖免,旅店業首當其沖,人們不再外出旅遊,不再有南來北往的客商,人們只為衣食飽暖而奔忙。

收入銳減,但支出卻與以往相差無幾,地租,貸款利息、捐稅,各種貸款等等賬單如雪片一樣飛來,希爾頓馬不停蹄地奔波在銀行之間。

但能夠調出大筆資金的銀行已所剩無幾,希爾頓只好向莫迪家族求助,這是一個很難打交道的家族,借錢更非易事。

幾度周旋,希爾頓終於以公司股票為抵押換取了30萬元的緊急貸款,然而,30萬元用盡之後,危機仍然沒有過去。

為了免於破產,希爾頓接受莫迪的建議,與莫迪家族共同管理希爾頓飯店,成立"國家旅館公司"。

雙方的合作不很愉快,很快宣告破裂,希爾頓又一次陷入困境,他顧不上探望妻子和新生的男孩,到所有能夠想得起的熟人那裡去登門 拜訪 ,尋求幫助。

希爾頓終於戰勝了大蕭條,"艾爾帕索"巍然屹立,。

權術、策略、耐心、機遇,缺一不可

母親逝世前曾和希爾頓作過一次長談,她微笑著向兒子挑戰:"你的旅館已遍布全國,你該滿意了吧,唐尼?"

希爾頓深知母親的用心,他果斷地回答:"不,我還沒有得到它們當中最宏偉的那一座,我要爭取,您看著吧!"

母親1947年病逝,她在另外一個地方仍然注視著兒子奮斗的背影,她很欣慰,兒子太像他的父親了,終生都在為理想冒險。

好多年來,希爾頓一直傾慕著旅館業的尊貴"王後",他的衣袋裡常年裝著一幅彩色照片,那是從某個雜志上撕下來的。圖片上"華爾道夫"大旅店燈火輝煌,在紐約絢爛的夜色中,猶如一座聖殿。

"華爾道夫"太動人了,在希爾頓的心目中,過去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只有"華爾道夫"才能使他不斷奮斗不斷前進。他甚至將自己的事業也分為兩個階段:華爾道夫前期、華爾道夫後期。

收買計劃受到種.種阻力。

首先"華爾道夫"雙親在上,一位是正在負責經營的旅館公司;另一位是紐約的不動產公司,它擁有旅館的地皮,並且持有否決權。沒有徵得他們的同意和默許,希爾頓無論如何不能將這位"新娘"接回家。

其次,對"華爾道夫"表現了濃厚興趣的已不止一人,而且這些競爭對手都有很強的實力。希爾頓必須抓緊時機,否則"華爾道夫"就可能落入別人手中。

時間在一天天的流逝,然而公司董事會依然無動於衷,他們對如此龐大的收購計劃表示很不理解,希爾頓向他們反復解釋磋商都無法扭轉他們的偏見。

希爾頓決定單獨成立購買集團,用自己的錢購買,這樣就無人能夠阻止他的行動了。他去請教了一位華爾街的金融專家,在專家的指引下,希爾頓在下午一點半准時前往證券交易所,買下"華爾道夫"的全部上市股票,獲得了控制權。一次性投入現款300萬元。

1949年10月12日,希爾頓終於買下了"華爾道夫",娶回了夢寐以求的"新娘"。他的估計沒有錯,"華爾道夫"果然不負厚望,經營狀況日趨良好,贏利豐厚,很快便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希爾頓又增添了許多服務項目,使"華爾道夫"無論在吃、住,還是游樂都成為上流社會的中心舞台,是豪華中的豪華。

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希爾頓的名字和"華爾道夫"連在一起,在旅店經營業的頂峰上閃閃發光。

關於企業家的勵志故事:比爾·蓋茨放棄哈弗創立微軟

比爾·蓋茨是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體架構師。微軟公司在個人計算和商業計算軟體、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方面都是全球范圍內的領導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個財年,微軟公司的收入達620億美元,在7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全球的員工總數超過91000人。

蓋茨出生於1955年10月28日,和兩個姐姐一塊在西雅圖長大。他們的父親,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圖的律師。蓋茨已故的母親,Mary Gates,是學校教師,華盛頓大學的董事以及United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蓋茨曾就讀於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在那裡,他發現了他在軟體方面的興趣並且在13歲時開始了計算機編程。

1973年,蓋茨考進了哈佛大學。在和現在微軟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結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時候,蓋茨為第一台微型計算機–MITS Altair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的一個版本。

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蓋茨離開了哈佛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與孩提時代的好友PaulAllen在1975年創建的微軟公司中。在計算機將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這樣信念的引導下,他們開始為個人計算機開發軟體。蓋茨的遠見卓識以及他對個人計算機的先見之明成為微軟和軟體產業成功的關鍵。在蓋茨的領導下,微軟持續地發展改進軟體技術,使軟體更加易用,更省錢和更富於樂趣。

關於企業家的勵志故事:隱身於女兒光環後的楊國強

隱身於女兒「最年輕的中國首富」光環之後的楊國強,是中國第一個實踐復合地產開發的地產商。從碧桂園最初的「學校+地產」模式,到後來的「學校+會所+地產+酒店+度假」,可以說,復合地產成就了楊國強和他「五星級的家」。在這一理念下,他通過開發超大樓盤,以低買低賣的策略快速回籠資金,並實施設計、建設、裝修、物業管理一條龍開發,以降低成本,從而快速積累了巨額財富。

雖然楊國強表示,作為二女兒的楊惠妍只是代表家庭持股、代表家族簽名,然而,445.1億元的身家、25歲的年齡、海歸的身份,都讓外界對這位承繼父蔭卻又至今隱於鎂光燈後的「中國最年輕的首富」充滿了好奇。隨著4月20日碧桂園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這份好奇也延續到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以及他一手打造起來的「五星級的家」出品方身上。

據媒體報道,17歲前楊國強從未穿過鞋,年輕時曾放牛種田、做過泥水匠。從1992年進入房地產業後,短短十餘年時間,楊國強完成了從「泥水匠」到億萬富翁的完美轉身,並且為女兒打造了一個「中國最年輕的首富」的頭銜。

「學校救市」和復合地產

1992年,當時主業還是建築承包的楊國強利用順德碧桂園股東退股的機會,毅然接盤,進入房地產業,同時創立碧桂園品牌。1993年6月,碧桂園破土動工的時候,房地產市場的低谷已經悄然來臨。面對數百幢尚未銷售的別墅,楊國強請來了當時還是新華社記者的王志綱為其指點迷津,隨後以興辦碧桂園學校為切入點,使碧桂園枯木逢春,成就了「學校救市」的說法。雖然興辦學校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但對於當時處於「存亡關頭」的楊國強而言,投資辦學不僅打響了「碧桂園」的名號,帶動了樓盤的人氣,更重要的是,通過向每位學生收取30萬元的 教育 儲備金,1300多名學生為其籌到了3.9億元的流動資金,緩解了燃眉之急。

隨後,依靠整體策劃戰略與成功的企業形象(CI)定位,通過興建會所以及廣泛宣傳「給您一個五星級的家」的房地產經營理念,以學校為依託,碧桂園第一個把復合地產的概念融入到地產開發和推廣中,在提高了自身樓盤附加值的同時,也為集團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從最初的「學校+地產」模式到「學校+會所+地產」,再到如今的「學校+會所+地產+酒店+度假」,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復合地產成就了楊國強和他的「五星級的家」。

時至今日,除了已經開發的21個碧桂園樓盤外,楊國強還擁有6家酒店/度假村、2家 高爾夫球 會所、6個商業廣場(街)以及多個主題公園。碧桂園開發的項目都選址在風景優美的自然山水之中,這些項目又多與碧桂園的別墅區位置毗鄰,有些甚至就是一體開發的,因此,如今碧桂園已成為廣東省內熱門的 自駕游 景點。對楊國強而言,這又是一次「人氣+知名度」的一石二鳥。

低買低賣與產業一條龍

1999年 春節 ,廣州碧桂園開盤,標志著楊國強帶領碧桂園第一次走出順德,從此碧桂園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2000年,順德碧桂園度假村開業,開始經營酒店。2001年,碧桂園鳳凰城建設,提出「別墅城市」概念。2002年,碧桂園鳳凰城開盤,創造業內銷售神話。2004年,華南碧桂園六期和南沙等4個項目同步開發。2006年,碧桂園又把版圖擴大到了廣東省外,相繼啟動佔地2700畝的長沙項目和佔地23萬平方米的上海項目。據稱,今年北方重鎮天津也將成為碧桂園新的目標。目前,碧桂園除了以廣東省為大本營外,還在湖南、內蒙古、江蘇、遼寧四地發展項目。近10年,碧桂園已興建3.8萬個住宅單位。楊國強正逐漸布局全國,一步步打造著自己的財富王國。

截至2007年1月31日,碧桂園擁有在建及未來土地儲備超過1800萬平方米。按照目前的開發速度,可供未來5年或以上時間的發展需要。不僅土地儲備充足,碧桂園真正的競爭優勢在於其較低的土地成本。據其招股章程透露:「我們建築面積的土地平均成本,低於我們2006年平均售價的10%。」對比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開發商,顯然碧桂園擁有較低成本的土地儲備。楊國強也曾 總結 ,碧桂園成功的法寶之一就是注重成本控制。

注重成本控制的另一個表現是產業一條龍。碧桂園是一個擁有包括設計、建設、裝修、物業管理、管樁廠等為一體的大集團化企業。從一開始,碧桂園就從設計、施工、安裝、裝修到銷售、管理,形成了完整的一條龍服務,大大提高了效益。綜合開發不僅易於協調,更重要的是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開發成本,從而降低了樓盤的銷售價格。以2002年的鳳凰城為例,當時珠三角樓房均價為每平方米3500元左右,而其在香港發售的價格低於前者20%左右。深諳成本控制之道的楊國強,不僅通過低價策略快速回籠資金,還依仗超大規模樓盤實現集約化生產,降低成本。碧桂園在珠三角地區拿地,單幅面積上千畝是平常事,其廣州增城鳳凰城項目,甚至一度號稱「萬畝大盤」。

上市之路

碧桂園長期奉行大盤開發、單盤開發的原則,採取層層跟進的方式提高效率。華南碧桂園推出不久,碧桂園假日半島立刻跟進,隨後而來的還有南海、南沙兩個大盤項目滾動推出。再加上資金回籠迅速,楊國強一直以資金周轉寬裕而驕傲。然而,近年來,碧桂園擴張跡象明顯,由「一年一個碧桂園」變成同時開發幾個大型社區樓盤。截至2007年1月31日,碧桂園有27個發展項目分別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對資金的需求明顯加大。

2006年7月,碧桂園悄悄轉變工商登記上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外資企業。這通常是內地民企赴香港上市前的習慣做法。隨即,碧桂園開始了一系列的重組活動,剝離了學校、醫院、自來水廠及高爾夫球場的業務,成立了碧桂園控股。在此之前,從內部的股東結構來看,碧桂園屬於典型的家族企業,集團大股東基本上都是企業早期的創業者,不少跟楊國強有血緣或姻親關系。

從碧桂園控股4月3日發布的招股章程來看,重組完成之後,除了楊惠妍通過控股「必勝公司」持有59.5%的股份之外,楊貳珠、蘇汝波、張耀垣和區學銘分別持有碧桂園控股10.2%、5.1%、5.1%和5.1%的股份。若按4.78港元的招股價中間值計算,除楊惠妍以445.1億元的身家成為女首富之外,碧桂園控股的上市還成就了其他五位財產超過39億元的富人。

盡管楊國強早在2005年就將其名下全部權益轉讓給了楊惠妍,但他目前依然擔任碧桂園集團執行董事,負責制定發展策略、投資計劃以及集團的整體項目計劃。因此,他仍然是碧桂園這艘地產巨艦的實際掌舵人,只是巧妙地隱身於女兒楊惠妍「最年輕的中國女首富」的光環之後。



關於企業家的勵志故事相關 文章 :

★ 成功的企業家的勵志小故事

★ 5個成功人士的創業勵志故事

★ 關於勵志故事5篇

★ 成功人士勵志創業故事五篇

★ 企業員工勵志故事

★ 優秀的公司早會激勵小故事

★ 女企業家的勵志創業史

★ 著名的企業家演講稿

★ 公司激勵小故事及感悟大全最新5篇

★ 馬雲成長的經典勵志故事

Ⅱ 知名企業家的創業勵志故事集錦

很多知名企業家都是自主創業白手起家的,那麼知名企業家創業 勵志 故事 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知名企業家創業勵志故事:默巴克與“硬幣之星”
——默巴克的 創業故事

1989年時,默巴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普通學生。他學習成績很好,每年都能拿到獎學金。他父母都是小職員,孩子又多,生活特別拮據。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默巴克利用閑暇時間承包了打掃學生公寓的工作。

第一次打掃學生公寓時,默巴克在牆腳、沙發縫、學生床鋪下掃出了許多沾滿灰塵的硬幣,這些硬幣有1美分、2美分和5美分的,每間學生公寓里都有。默巴克將這些硬幣還給同學們時,誰都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熱情:“一把硬幣裝在錢包里,買不來多少東西,這些都是我們故意扔掉的。”

錢還有故意扔掉的?經歷這件事情後,默巴克給財政部和央行寫信,反映小額硬幣被人白白扔掉的事情。財政部很快給默巴克回信說:“每年有310億美元的硬幣在全國市場上流通,但其中的105億美元正如你所反映的那樣,被人隨手扔在牆腳和沙發縫中睡大覺。

105億美元!默巴克震驚了。這些硬幣常常散落在沙發縫、地毯下、抽屜角落等地方,如果能使這些硬幣流通起來,利潤將多麼可觀啊!

1991年,剛從斯坦福大學 畢業 的默巴克成立了自己的“硬幣之星”公司,推出了自動換幣機。顧客只要將手中的硬幣投進機器,機器會自動點數,然後打出收條,寫出硬幣的面值總計。顧客憑收條到超市服務台領取現金。自動換幣機收取約9%的手續費,所得利潤公司與超市按比例分成。

默巴克的“硬幣之星”很快聲名遠播。美國各地的超市紛紛同默巴克的公司聯系,要求合作。5年間,“硬幣之星”公司在美國8900家主要超市連鎖店設立了10800台自動換幣機,並成為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一文不名的窮小子默巴克一夜暴富,成了令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人們都稱他是“一分錢壘起的億萬富翁”!
知名企業家創業勵志故事:邁克爾·戴爾從白手起家到百萬富翁
當全球其他的電腦製造廠商正在經歷著銷售低迷的痛苦時,戴爾電腦繼續著繁榮。當它遍及世界的出貨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長18%時,其他廠商的出貨量則下降了4%。37歲的邁克爾·戴爾至今已經在其創立的戴爾計算機公司里擔任了將近20年的首席執行官。戴爾計算機在1984年成立時注冊資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在全球擁有3.6萬名員工。2002年《財富》雜志的全球500強中,戴爾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爾公司為何能夠保持如此快速的發展?直接面向顧客銷售的“直接模式”和對顧客進行分類的“市場細分”方式是其兩大法寶。但實際上,這都取自其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少年時的偶發靈感。

當邁克爾·戴爾還是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母在飯桌上談論的都是通貨膨脹、石油危機一類的話題,這使他從小就對生意場發生了興趣。在他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買郵票,而是通過說服鄰居把郵票委託給他,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 廣告 。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這讓邁克爾戴爾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觸”的力量及收獲,即沒有中間人的好處。同時他體會到,如果有好的點子,絕對值得採取一些行動。在嘗到少年時直接銷售的甜頭後,邁克爾戴爾在稍大後的創業嘗試中,把這一“直接模式”發揮得淋漓盡致。

初中時,邁克爾·戴爾擁有了一台蘋果電腦,並迅速將興趣轉移向電腦背後的商機。不久,他注意到了商業用途更多的IBM個人電腦。他熱切地學習一切有關電腦的知識,利用賣報紙所賺到的錢來購買電腦零部件,將電腦改裝後賣掉,獲取利益,接著再改裝另一台。這期間,他發現電腦的售價和利潤空間很沒有常規。一台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且,大部分經營電腦店的人不太懂電腦,並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而他當時已經買進了一模一樣的電腦零件,並把電腦升級後賣給認識的人。於是,邁克爾戴爾涌現了一個想法:只要自己的銷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夠跟那些店去競爭,因為沒有中間商,所以自己改裝的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勢,還有品質和服務的上的優勢,即能夠根據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在他開著用賣報紙的錢賺來的白色寶馬車,後座載著三部電腦,成為得克薩斯大學一名另類的大一學生後不久,他認識到電腦將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臨一個很大的機會。當時,電腦界包括蘋果電腦和IBM等所有的大廠家都選擇通過經銷商來銷售電腦,但邁克爾戴爾則想憑借直接銷售這種更有效率的方式為顧客提供更好的價值及服務,並希望藉此成為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邁克爾·戴爾從學校退學,在奧斯汀一個約93平方米的辦公室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命名為“戴爾計算機公司”。

支撐學生時代的邁克爾·戴爾鼓搗計算機的資金,來自於他從16歲開始的一份賣報紙的業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負責為《休斯敦郵報》爭取訂戶。報社交給他一個厚厚的電話號碼本,讓他打電話去向顧客推銷。但邁克爾戴爾不久就在推銷中發現,有兩種人幾乎一定會願意訂閱報紙:一種是剛結婚的,另一種則是剛搬進新房子的。接著,他調查後發現,情侶在結婚時一定會在法院登記地址,另外有些公司會按照住房貸款額度整理出貸款申請者的名單。於是,他想辦法搞到了周圍地區這兩種人的資料,直接給他們寄信,提供訂閱報紙的資料。通過這種方式,邁克爾戴爾當年掙到了1.8萬美元,這不但使他有能力購買更多的計算機,也啟迪他日後創造了“比顧客更了解顧客”的市場細分戰略。
知名企業家創業勵志故事:蒙牛集團創始人牛根生的勵志創業故事
牛根生,從事乳業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個人股份設立“老牛專項基金”,成為“中國捐股第一人”、“全球華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於1999年創辦蒙牛乳業,在“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的困境下開拓進取,使現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樣板工廠,二有國際示範牧場,三有液態奶銷量全國第一” 。

1978年 成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廠的一名養牛工人 1983年 任內蒙古伊利集團(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廠長 1992年 擔任內蒙古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 1998年底 被內蒙古伊利集團免去生產經營副總裁一職 。

1999年至今 創辦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兼總裁職務 牛根生獲得的榮譽有:“ 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2002年中國經濟最有價值封面人物”;“中國民營工業行業領袖”;“2003年中國企業新領袖”;2003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4年 “中國策劃最高獎”等。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資,採取發起設立方式於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屬於中外合資股份制企業。從成立至今的短短幾年時間內,蒙牛的業務收入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已經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第一 財經 日報》采訪

盡管也許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隱情,但牛根生和鄭俊懷,這對曾經同事多年,又打過多年“擂台”的歡喜冤家,在財富面前的態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鄭俊懷似乎要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來,而牛根生則把本來屬於自己的財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發起了“老牛基金會”,牛根生透露,基金會已經在呼和浩特注冊。成員除他之外,還有奶協、政府官員、蒙牛中層領導,但在三年之內,其他機構和人只能向基金會提供最多1元人民幣的資金。目前主要資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紅的51%,大概有300多萬元人民幣。

2015年12月18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蒙牛集團總部獨家與牛根生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交談。其辦公室比較簡單,最突出的特點是“牛”多,三個牛造型的工藝品,三張“牛”圖片擺在屋內。

作出決定很難

問:作出建立基金會決定的過程容易嗎?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慮這件事情,那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幾經反復。在那個時候,我還靜下心來看了一段時間的書,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經》。2003年年底,開始運作這件事情。但在作出這個決定後的一年中,我體驗到了一生中都沒有體驗過的快樂,一種超越的快樂(說到這時,牛快速松開了領帶)。我現在心裡也很踏實,不擔心別人的恐嚇,也沒有了別人對我瘋狂追求財富的誤解,孩子找對象也就真實了。

問: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現在我的夫人和兩個孩子已經在 協議書 上簽了字,但當2003年年底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他們時,家人、親戚都很矛盾。在我們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認識深淺的問題。

問:你已經排在富豪榜上了,可聽說您並不認為自己是個富人,為什麼?

牛根生:在創立蒙牛之前,我還覺得自己是個富人,那時擁有由伊利股票變現得來的100多萬元,在內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了。但現在,我卻欠著200多萬元的外債。至於我擁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個數字,我可能一輩子也花不到,因為在極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敢把股票變現,因為這對企業股價有著非常不好的影響。我為什麼要讓那個數字拴我一輩子?

問:您希望您的企業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嗎,他們對您的做法怎麼看?

牛根生: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說實話,這樣做確實有難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屬都有不同看法。

中層以上都有“接班人”

問:您覺得這樣做對您企業的長久健康運行有什麼益處?

牛根生: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小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我的錢給大家花,小夥伴就聽我的話,辦點“壞事”也聽我的話。

食品行業本身是高風險行業,像我們這樣一個不到7年的企業,必須在競爭 方法 、 措施 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國外該有的我應該有,他沒有的,我們也應該有。設立老牛基金會就是這樣一個為了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突破。

對新的董事長、CEO而言,他不僅得到該得的福利,還可以拿到經營上的最高獎。按照基金會章程:在我不再擔任董事長後,屬於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決權,將由下任董事長繼承行使,他同時還將對基金擁有支配權,以及基金會給予的最大份額的獎勵。不僅有話語權,還有分配權,這肯定能夠吸引優秀的經營人才,誰能給你這么多?

問:您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嗎?

牛根生:當然不是,不過我確實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問:打造百年蒙牛,僅憑此就能高枕無憂了嗎?您還有其他想法嗎?

牛根生:僅靠這是遠遠不夠的, 其它 事情如果做了之後,再多做一點就很可能讓蒙牛更健康啊。

問:您成立基金會的最大目的是想讓蒙牛健康的發展,那麼您在接班人問題上是否有過考慮呢?

Ⅲ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

現如今創業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卻很少,成功創業者他們是怎樣走向成功的呢?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企業家創業成功的故事,歡迎閱讀。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一:華人巨子霍英東

他出身貧寒,早年喪父,只讀過幾年書,後來做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同樣是他,這個有些倔強,一身傲骨的毛頭小子,當他揮手離開人間的時候,已成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擁290億人民幣身家,可以和李嘉誠比肩的華人巨子。他就是被媒體譽為紅色資本家的霍英東。然而,老人留給世界的,不僅是讓人艷羨的萬貫家財,更是他頂天立地的做人風范。

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

當霍英東成為富豪之後,曾有人問他是否擔心被綁架。霍英東坦然地回答說:“我從不擔心別人會綁架我,因為我這一輩子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

霍先生不只一次對人說,無論是從政還是做生意,無論你屬於哪個行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霍英東早年在和一個合作者共同開發新項目時,對方公司突然出現危機,急需現金,霍先生主動並巧妙地將利潤重新劃分,不僅不露聲色地幫助對方渡過了難關,還保護了對方的尊嚴。在那之後的幾十年裡,當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後代都將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霍英東是香港超級富商中唯一一個敢不帶保鏢獨行的人。數十年來,市民們常常能看見霍先生獨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還不時和熱情的市民們打著招呼。

“做人,關鍵是問心無愧!”霍先生不僅是這樣說的,並且用其一生為後人做出了榜樣。霍英東叱吒商界半個世紀,至今,尚未聽過關於他的商業行為或其他任何行為的負面傳聞。霍英東一生都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看得比金錢更重要,在很多時候,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維護他人的尊嚴和利益。他認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贏得人們更多的尊敬。而這樣一個處處得到人們尊敬,人人都願意為他盡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難!

霍英東坦盪的胸懷,毫不做作的為人,真誠的處世方式,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朋友,也為自己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不惹事,也決不怕事

霍先生一生與人為善,但同時也堅守著自己的做人底線與原則。霍英東先生是商人,與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氣的商人。廣州著名的洛溪大橋是霍英東無償捐款所建,而當地某政府部門卻肆意收取過橋費,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憤怒。於是,霍先生委託別人在報上發表聲明,說明自己並沒有收到過一分所謂的“過橋錢”,以此“敲山震虎”,通過人大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後的結果是當地政府部門認識了錯誤,還了霍先生一個公正。

一滴雨露可以折射整個世界,一件小事便能檢驗人的品格。有些商人為了討好相關部門,一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錢用起來不大幹凈,捐款的商人也不會有絲毫計較。而從此事可以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麼高貴,如同他的身價一樣。身價與人品等值,這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一生歷險無數,嘗遍人情冷暖卻從未放棄,靠的就是這股不服輸,不低頭的血性精神。霍先生,是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華男兒

霍英東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實幹家,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愛國主義者。當年,西方國家對大陸進行封鎖,霍英東先生冒著巨大的危險向大陸提供緊缺物資。當後來有人談起這段歷史時,半開玩笑地問大陸給了他什麼好處,霍先生當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大陸當然給我好處了,沒有大陸,就沒有身為炎黃子孫的我,我一生都為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當年來到廣州建設白天鵝酒店時,霍先生被同胞們貧窮的生活狀態深深震撼了。那一次大陸之行,讓一向堅強的霍英東落淚了。從那之後,他便以個人名義不停向祖國捐款。自1977年成立“霍英東基金會”以來,霍英東已經先後向內地捐款達40億港元。

酷愛體育運動的霍英東,每次在世界性的競技比賽中,看到祖國的五星紅旗在國外的奧林匹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都激動萬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霍先生每次大賽過後,都要拿出巨款來嘉獎和表彰運動員的成績。而每一次獎勵,霍先生都盡量低調處理,絲毫沒有炒作的成分,完全出於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站在時代潮頭的霍先生有著無數傲人的資本:財富、地位、名譽、事業,然而霍先生對這一切卻有很獨到、很透徹的見解。他一生追逐財富,卻不為財富所累,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霍先生一直用一種淡然的心態看待過往雲煙。霍家子孫從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懇做人,整個家族都崇尚儉約樸素、勤奮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談到自己的孫子與一些演藝圈兒的當紅女影星交往時,霍英東語重心長地說道:“她們出名,有自己的實力,也有媒體的元素。別人出名是別人的事情,我只會教育我的子孫遠離名利場,做個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霍英東一生謹慎做人,時時刻刻不忘教誨子孫低調處世,這一份淡泊名利的自在灑脫,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他用一生的足跡告訴我們: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寫的人!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二:王永慶賣米的故事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台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台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裡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么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濕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凈,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裡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里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台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三:柳傳志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裡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里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里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里,公司里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麼。柳傳志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干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干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表、旱冰鞋、電冰箱。

後來因為聽說倒買一台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盡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台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Ⅳ 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樂趣。”對於成功的追求便是人生的動力,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可能會充滿驚蟄,但越是坎坷越是樂趣!對於成功企業家來說,成功是必然的,因為他/她們足夠自信足夠努力,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被窮逼出來的企業家

被窮逼出來的企業家,這篇文章由成功勵志網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被窮逼出來的企業家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我當初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蓋房子、娶妻生子,讓人瞧得起。現在公司發展到如此規模,我自己都沒有想到。”宋德銀回味自己的過去時感觸頗多。盡管他擁有的北京銀橋電機修理廠已經成了鐵路機車車輛配件行業中首屈一指的民營企業,但他穿著的樸素、言語的誠懇還保留著原來的本色。

創業之前窮困潦倒的生活,他說是一生也無法忘卻的回憶。

宋德銀家在農村,上世紀60年代,家裡每年都欠生產隊的糧和錢。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困難,在家裡排行老五的宋德銀初中畢業後決定放棄讀高中,他當時的班主任薛老師為此三次家訪,並替他交了3年的高中學費。“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薛老師。”宋德銀談到這里的時候,眼睛有點潮濕。

高中畢業後宋德銀參軍到了艦艇部隊。復員後,宋德銀特別想當工人,但為了戶口農轉非,他託人找關系奔波了一年零八個月都無功而返,女朋友也因此吹了。多重挫折使宋德銀傷心欲絕,他當時下了決心,一定要改變貧窮的面貌。

1983年,宋德銀向鄰居借了400元錢,在鎮子上開了個“德銀修理部”,主要修理電機和舊電器等。

1989年,德銀修理部搖身一變成了銀橋修理廠。

1990年,承包一家修理廠,正式進入鐵路機車維修領域。

1996年,創建了北京銀橋電機廠。

2000年,公司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公司主要承擔的電機維修和加工產品有了嚴格的生產和質量管理體系。

2003年,成立了北京銀橋動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設銀橋智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

從一個修理匠變成一個擁有兩億多元資產的企業家,宋德銀說,自己是一步一步“爬”過來的。

初創業的時候,宋德銀騎著一輛自行車,白天上門服務,把壞了的電機拉回修理部,晚上加班修好,第二天一早就給用戶送去。“是堅忍不拔、不認輸才使我走到了現在。”宋德銀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銀橋’從沒有錯過任何機會。”宋德銀說,“我不希望一夜暴富,但是希望企業能平穩地發展。”

在企業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宋德銀及時調整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北京地區大專院校的優勢,不斷開發高科技產品。“現在在公司里,我只掌管財務、人事和審計三個部門。”宋德銀認為,一個公司能夠良性和高效地運作靠的是制度和機制,只有敢“放”,才能“收”得住。

宋德銀說:“制度規定給誰的職責理應由誰完成,至於完成的方式我不管,我要的是結果。”他的幾個兄弟姊妹都在公司任職,對於他們,“工作是工作,親情是親情,我的企業不存在家族企業的弊端”。“想得開就是幸福,想不開就是受罪”,宋德銀的座右銘也透露了他追求超脫的管理境界。

事業的成功使宋德銀過上了幸福生活。過去他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現在,他開始考慮起別人的生存問題。每年,宋德銀都要走訪慰問公司里最貧困的員工,這樣能激勵他要想盡辦法,讓企業有更好地發展,讓員工也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對於社會上的公益事業,他也盡力支持。

隨著事業的做大,宋德銀的“慈善事業”也隨之擴大。他期望能在有生之年,把這種慈善行為繼續做下去。

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數學成績就1分的馬雲

1982年,18歲的馬雲迎來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過馬雲並沒因數學不好而退縮,反而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因為在他的報考志願表上赫然寫著:北京大學。

當那年的高考成績出來以後,馬雲也算創造了個小奇跡,他的數學成績是1分。

心灰意冷的馬雲和他一個表弟一起去賓館應聘服務生,結果因為長得有點兒歪瓜裂棗的意思,愣是讓老闆給拒絕了。沒辦法,他通過找關系,才做了一份給出版社送書的活兒。也許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但是這時候路遙的《人生》改變了馬雲的想法,馬雲開始了艱苦的復讀,並在19歲那年,再次走進了高考的考場。不過他的數學成績嘛……高考成績出來以後,馬雲的數學成績實現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長——19分!

接著,馬雲又開始了一邊打工一邊復習的日子。就這樣,到了馬雲20歲那年,他毅然參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馬雲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師對馬雲說,就你這個數學成績,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兒倒過來寫。無論這老師是什麼心態,馬雲是被刺激得夠嗆,他想出了一個絕招。

在考數學之前,馬雲背下了10個基本數學公式,考試開始以後就一個一個往公式里套。用這種獨門絕技,馬雲這次數學的考試成績還真就及格了——79分。

雖然馬雲這回數學成績大幅提高,不過他總分數比本科線還是差5分。唉,也行啊,馬雲心想,有所大學上就不錯了,管他是本科還是專科,也算圓了自己的一份堅持。就當馬雲准備進杭州師范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

當年杭州師范英語系由於剛升到本科,以至於報考的學生竟然不夠招生數。於是校領導做了一個令馬雲感覺是天上掉餡餅的決定,那就是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於是,英語成績很牛的馬雲光榮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踏進了杭州師范。

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英語從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

1977年,因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農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學期才進入高中。上高中以後,俞敏洪功課明顯跟不上,但高考就要來臨了。復習了10個月左右,俞敏洪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當時的錄取分數其實很低,他報考的常熟市地區師專外語錄取分數線是38分,俞敏洪的英語卻只考了33分,別的幾門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後,俞敏洪沒有特別失望,家裡人也沒有給他什麼壓力,反正不行就在農村幹活。俞敏洪在家裡開手扶拖拉機,插秧,割稻,後來去大隊初中當了代課老師。1979年俞敏洪再度參加高考,他的總分過了錄取分數線,但英語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師專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60分,結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個英語老師告訴俞敏洪,江陰縣教育局准備辦個專門針對外語高考的輔導班。俞敏洪的母親到城裡找到幾個親戚打聽,證實了這個消息,就讓俞敏洪去報名。俞敏洪和20多個男孩一起住在一個連廁所都沒有的大房間里。老師指定俞敏洪當副班長,這對俞敏洪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既然是副班長,學習就要認真,俞敏洪帶領大家一起拚命,早上帶頭起來晨讀,和大家一起背單詞,背課文,做題,討論,晚上10點半熄燈以後,大家全部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背單詞。

1980年的高考開始了,英語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俞敏洪僅僅用了40分鍾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語老師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說今年就你一個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結果被你自己給毀了。他認為俞敏洪這么快就交卷,肯定沒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確實只需要40分鍾。分數出來以後,俞敏洪的英語是95分,總分387分。當年,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是380分。

Ⅳ 企業家勵志故事

任何一個選擇創業的人,都不要有充足的信心與足夠的勇氣,才不至於在創業途中因為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下面是我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企業家勵志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家勵志故事1

2012年,在揚州的國際酒店用品展上一張直徑10米、面積78.5平方米的松樂牌電動餐桌深深打動了組委會,經現場公證一舉創下最大電動餐桌的世界紀錄,獲頒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而這張餐桌正是出自婁底松樂自動餐桌廠。

然而,誰能想到這個擁有十多項國家專利的松樂自動餐桌的背後經歷了長達14年的研製期;誰又能想到,在資金最困難的時候家中的開支都是鄧卓瓊的奶奶默默支撐著。這種一心嚮往成功,卻又不知成功何時,且毫無退路的創業艱辛或許未曾經歷過的人根本無法體會。

「一個新產品從市場調查到研發,再到生產、推廣、銷售,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從1988年我父親開始研製,一直都是投入、投入,沒有產出,一直到2002年才研製出了第一張電動餐桌。」作為全國第一家生產電動餐桌的企業,在創業初期,松樂經歷了艱難的研發與推廣過程。

「電動餐桌剛出來的時候,推廣非常非常難。」說起當時的情景,鄧卓瓊講了一個故事:「第一張電動餐桌研製成功後,我父親找到當時婁底最好的金香大酒店進行推廣,酒店李總連連搖頭嫌太貴,當時酒店的餐桌一般都是折疊桌,頂多千把塊錢就能搞定,突然有人拿出一張一萬多塊錢的電動餐桌讓你買,確實很難接受。我父親就說,不用買,放在酒店免費用,用壞了算他自己的'。這樣,我們第一張電動餐桌才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不過,一個月之後,那張餐桌就被酒店買了下來。」

受到第一張餐桌售賣成功的激勵,我們又通過廣告、展會、網路等推廣,同行的加入,慢慢地讓酒店接受,使電動餐桌成為了酒店的必配品。

適時把握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打造電商平台創建湖南卡馥萊。現在高端酒店行業受到一定的沖擊,電動餐桌行業需要做的是調整產品結構,考慮中低端酒店的需求,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近兩年隨著經濟下行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實體經濟也都舉步維艱,如何尋找出路,謀求轉型,也是鄧卓瓊一直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兩個出路,要麼給松樂餐桌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要麼做適合移動互聯網的產品。」

「機緣巧合,我們找到了德國卡馥萊。他們也非常想進入中國市場,因此,我們組建了湖南卡馥萊作為德國總部在中國的分公司,全權代理德國卡馥萊日化品在中國市場的推廣。

在鄧卓瓊看來。一個產品能否成功打開市場,除了品牌號召力外,還要有好的質量。「我的頭發是比較挑洗發水的,我想如果我都能用的話,應該很多人都能用。經過試用,感覺產品質量確實不錯,洗一次三四天頭發都不癢。試驗表明卡馥萊的產品完全可以和國際一線品牌媲美,這也堅定了我們合作的信心。」

「現在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如果你還想一個人單打獨斗去創業的話,成功的機會很渺茫。」歷經多年的創業,鄧卓瓊對如何增大創業成功機率已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互聯網的今天,要推廣一個新產品如果還是用以前的方法來做必死無疑。「我們要順勢而為,用微商+電商+O2O三種模式來打天下。一個好的產品,加上一個優秀的團隊,再用好的銷售模式來推廣,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成功。」

企業家勵志故事2

「趁年輕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是馮戰斌的創業動力。馮戰斌曾在鄭州一家醫葯公司做了十幾年業務員,如今他是新密來集鎮一家農業觀光公司的老闆。從業務員到獨自創業,馮戰斌說這來源於一個靈感。

2013年偶然的一個機會,馮戰斌發現有一個村在土地流轉以後,整體做苗圃種植,他被眼前整齊壯觀的景象吸引,靈光一閃:「這就是我要苦苦找尋的創業項目,不僅能靠生態農業創業致富,還能守住家鄉的綠水青山。」

馮戰斌隨後回到自己的家鄉王堂村,找村幹部暢談創業規劃,向群眾解釋土地流轉的種種好處,得到村幹部和群眾的支持,先期流轉土地近110畝。之後,他又赴北京聘請農科院專家進行實地規劃。資金有限,馮戰斌動員整個家族之力前後籌資360餘萬元。最終,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佔地近110畝,涵蓋生態農業觀光、苗木種植、農業養殖、垂釣、養生休閑等多種原生態項目的農業觀光有限公司順利成立。

馮戰斌在園區規劃、育苗品種選擇等方面,結合專家意見,因地制宜,率先提出「生態、綠色、循環、跨領域科學結合、向土地要最大效益」的經營思路,如今,在苗圃育培區,種植有大葉女貞3000餘棵、桂花樹6000餘棵,另搭配有廣玉蘭、國槐等適應市場多種需求的樹木品種。樹種上了,馮戰斌又利用林下空地,通過綠色農家散養的方式,養殖烏雞3000餘只,柴雞4000餘只,黑土豬20餘頭。在蔬菜種植區,種植有黃瓜、南瓜、大蔥等不染一滴農葯的時令蔬菜;在經濟作物區,種植有紅薯、小米、綠豆、秋葵等不上任何化肥的優質作物;在垂釣區,規劃佔地約15畝的魚塘目前正在緊張施工。

說到今後目標,馮戰斌充滿對未來事業的憧憬:「就在上個月,剛剛又流轉過來80餘畝土地,下一步還要擴大園區規模,還想利用其他荒坡,再投入打造20個特色窯洞。」他說他要在新密打造一個集農業生態觀光、瓜果採摘、垂釣、一站式農家吃住玩等結合在一塊的多功能園區,吸引更多的人氣,打造新密最美鄉村……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對於創業者來說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成功給他們帶來的光環,卻沒有看到,在成功之後,他們付出了我們不曾忍受的艱難困苦。

企業家勵志故事3

伏牛堂米粉創始人

24歲的張天一決定在北京開一家常德米粉店之前,已經出過書,還是一名專欄作家,在全國辦過巡迴講座,有一批忠實「粉絲」。

那年的高考作文,他寫的文言文作為反面教材上了新聞。大二時他放棄學生會主席轉正的機會,創辦「天一碗」餐館,開了兩家連鎖店。從北外畢業時,他放棄可出國交流的保研機會,以總成績第一名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攀。

2014年6月,即將研究生畢業的他,又召集了3位合夥人,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環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層,開了一家「伏牛堂」湖南常德牛肉米粉店,並宣稱「我們是『90後』,為自己上班」「用知識分子的良知,在他鄉,還原家的味道」。

37平方米的空間在同層的餐飲店鋪里顯得十分局促。為保證質量,他們每天只限量供應120碗米粉,想吃得提前一天預約。下午3點,遠遠就能看見門口掛著的「米粉已售罄,歡迎預約下一時段」的告示牌。

小店的布置隱約有日式拉麵店的風格。張天一很推崇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每來一家媒體采訪,他都重復一次,說自己也想像片中賣了一輩子壽司的小野二郎那樣,「經營一種生活方式」。

許多湖南老鄉慕名前來,但大都帶著「不太可能好吃」的心理。一天晚上,一位在北京定居多年的66歲常德阿姨慕名前來,她不懂預約,最終趕到時,米粉已經賣完。阿姨匆忙離開,沒過一會兒又回來了,手裡端著一碗從隔壁家買來的沒有湯頭的面,她讓張天一給她澆上伏牛堂的湯頭。她一邊吃著,一邊激動地說,足足16年沒有吃到這樣的家鄉味道了。

為了這個味道,張天一和表弟周全幾乎嘗遍了常德的米粉。

那時剛過完年,家鄉的雪還沒化盡,天氣陰冷潮濕。兄弟倆走街串巷,想要拜師學藝。常德最大的一家米粉店當時正缺人,他們想混進去。招聘的阿姨瞅了一眼:「你們恐怕不是來打工的吧?」

兩人改變策略:到店直接開吃,吃完再說明來意。老闆們的回應更直接,大多手一揮:「走走走,不給不給。」直到一家小有名氣的米粉店老闆願意收徒,卻開口要60萬元。哥倆只好每天繼續吃著粉。一個多星期後,終於有一家米粉店老闆願意低價收徒。兄弟倆大喜,很快,《伏牛寶典》誕生。

現在,柳嘯是伏牛堂的「賬房先生」,宋碩負責品牌推廣,周全當起了負責產品的「CPO(首席流程官)」,張天一是「堂主」。周全此前從未下過廚,切菜的動作至今還很生硬,手腕上貼著大大的創可貼。「咳,常有的事。」張天一說他們掙的都是真正的「血汗錢」。

伏牛堂火了之後,很多投資人主動打電話找過來,許以「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張天一卻一一婉拒。他想得很明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他覺得帶著宗教般的虔誠去將一碗牛肉米粉做到極致是「一件非常理想主義的事情」,是「上法」。盈利、賺錢是「上法」的副產品,「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為賺錢,那麼結果只能求其中,得其下」。

Ⅵ 成功企業家的故事3個

一個有使命感的企業家,應該努力堅持走一條正途,這樣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企業家的故事,歡迎閱讀!

成功企業家的故事1:比爾·蓋茨

拖著兩個很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走出鄉村的米莎太太,走進了候機大廳。環顧四周,尋覓了半天,她也沒有找到說好了要趕到這里與她會合的侄子。她輕嘆了一口氣,坐下來等侄子。

因為剛剛做過腎臟手術,米莎太太要比常人更頻繁地去廁所,可總是不見侄子的影子。她帶的許多東西雖然不很值錢,但都很珍貴,因為那是她給遠在都市裡的親朋們積攢了多年的禮物。她只得一邊忍耐著,一邊焦急地東張西望。

“太太,需要幫忙嗎?”一個面帶微笑的年輕人坐到了她身旁。

“哦,不,暫時不需要。”米莎打量了年輕人一下。

身著休閑服的年輕人掏出一本書,旁若無人地閱讀起來。

“這個不守時的傢伙,等會兒非得訓斥訓斥他。”米莎太太開始埋怨起侄子來。

又過了一會兒,米莎太太實在忍受不住生理上的要求了,她向身旁的年輕人求援道:“請幫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一趟洗手間。”

年輕人非常愉快地點頭答應了。

米莎太太很快回來了,她感激地掏出一美元,遞給年輕人:

“謝謝你幫我照看東西,這是你應得的報酬。”

望著老人一臉的認真,年輕人回一聲“謝謝”,接過那一美元,放到了上衣兜里。

這時,米莎太太那位西裝革履的侄子快步走到她跟前,他剛要解釋遲到的原因,忽然驚喜地沖著老人身旁的年輕人道:“你好,蓋茨先生,你也乘坐這趟班機?”

“是的。”年輕人收起書,開始朝檢票口走去。

“哪個蓋茨?”米莎太太跟在後面不解地追問道。

“他就是我常常跟您說起的世界首富、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先生啊。”侄子拖著行李箱,大聲地告訴米莎太太。

“哦,我今天終於知道他成功的秘密了,我剛才還給過他一美元的報酬呢。”米莎太太滿臉的平靜和自豪。

“他真的接受了你一美元的報酬?”侄子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沒錯,我很高興今天在候機的時候還有一美元的收入,因為我幫助這位太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蓋茨回頭坦然回答道。

這絕對是一個讓人感慨不已的小故事一一因為一份自然的認真,清貧的鄉村老婦米莎太太,和身價數百億美元的世界首富,彼此都很在意那區區的一美元,都讓那一美元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在前者的眼裡,那是對一種勞動必須支付的報酬;在後者的心中,那是對一份真誠感謝必須回應的尊重。

沒有財富多寡的鴻溝,沒有身份尊卑的差別,兩人以簡單的方式,以超俗的坦然,告訴世人——無論是誰,都要樂於幫助別人也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慷慨地付出勞動,並欣然地接受相應的報酬,財富才會不斷地流動起來,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還有精神層面上的。

成功企業家的故事2:粱穩根

“中國首富粱穩根”自9、10月開始至今,都為互聯網上熱門搜索詞。當粱穩根榮登福布斯、胡潤雙料首富之時,當他從政消息傳來之時,當三一重工全資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稅時,眾多媒體都在尋找這個低調而又神秘的中國首富梁穩根。然而,他卻始終躲在幕後。

10月18日,有媒體指出,三一重工全資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稅。而2011年的中國首富——三一集團實際控制人梁穩根,“中國首富”之稱,於媒體,是追逐熱點;於百姓,是日常談資:但於梁,卻毫無意義。

“你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梁穩根。”這是三一集團董事長、創始人梁穩根曾對三一副總裁向文波說的話。

低調“中國首富”

傳來當梁穩根成為中國首富以及從政消息之時,無論是在辦公樓內,還是生產廠區,整個三一集團都異常平靜,絲毫感受不到老闆已經成為中國首富的任何喜慶。“這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影響。”三一重工的工作人員說。

細心瀏覽三一集團和三一重工的官方微博,竟然對董事長梁穩根成為中國首富之事以及從政事件無任何消息發布與轉發。工作人員透露說,因為早已熟識梁的低調風格,因此,在此事處理上亦同樣低調。

采訪梁穩根這一要求被眾多媒體提起過,三一集團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幾乎不可能”。近幾年,梁穩根從不接受媒體采訪。而最近的2008年的破例接受媒體專訪,也是通過私人關系才得以約到。“之前跟他說過幾次采訪但都被拒絕了,總說他會不高興。”上述人員表示。

果然,無論是三一的員工,還是認識梁穩根的所有人,對梁的評價只有兩個字:低調。

開會時,一支筆、幾張白紙是梁必不可少的。無論發言者位居高管,抑或只是普通員工,他都會耐心地在紙上不斷地做著記錄,但從不打斷發言者。如果會議結束前,他有了定論會公布。如果沒有,他則會通過其它會議進行判斷。

“至今,我始終堅持每天工作到晚上8點,我也要求我們的整個高管團隊都這么做,目的是希望讓三一始終保持創業伊始的執行力和創業激情。”梁穩根說。

並不低調的“三一集團”

梁穩根,這個名字對許多人來說,也許並不熟悉,這是源於他的低調。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三一集團”並不陌生,相較於其董事長梁穩根的“低調”風格,他的三一集團,卻並不低調。

2011年9月7日、8日,三一集團創始人梁穩根先後登上胡潤與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之頂,首次成為中國首富。在億萬富豪榜上,更有七位高管進入榜單。一時間,三一集團被稱作“造宮工廠”。25年前,梁穩根與同伴用拼湊的6萬塊錢成立了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25年後,曾經不起眼的小廠已發展為產值超500億元、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基地,並造就了“中國首富”。

三一被看作行業的攪局者,更是行業的另類,在這里沒有“不可能”。2008年初,三一就有了千億級的發展戰略,即到2012年,三一集團要實現1000億元的收入,進入世界500強一這在當時看起來有點“天方夜譚”。2010年,三一銷售收入已突破500億元,一切似乎並非不可能。

三一沒有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沒有國企的政策優先,更沒有雄厚的資金。所以,有人說三一集團的成功是民營企業的奇跡。

民企掌舵人的上升路

在“三一重工世界最長臂架泵車下線新聞發布會”現場,面對“長沙市怎麼看待這次對梁穩根的考察”的提問,參會的長沙市市長張劍飛婉轉作答:“關於三一集團梁總身份的轉變,現在還處在考察階段,你們最好再找黨務部門作進一步了解。”

據了解,梁穩根能成為高層部門的考察對象,除了他在三一集團的巨大貢獻外,也與其做人低調和他本人體現出的從政稟賦有關。

事實上,梁穩根即將獲得的華麗跨越,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和榮譽的一次簡單提升,更代表了整個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地位之變。

業內觀察人士評價,盡管早在多年前青島海爾CEO張瑞敏、中石化董事長李毅中等企業家也曾先後進入中央高層序列,但有一個不可忽略的背景是,這些企業均是國企或央企。而作為擁有個人財富超過350億的下海民營企業家,此次若能順利晉升,梁穩根應是中國民企第一人。

學界人士認為,此舉象徵意義更大於政治意義。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浦興祖說:“以民營企業家的身份進入國家權力核心,既表明執政黨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態度,也有利於民營企業家所在階層的利益表達。”

施奕青卻一連用了三個“不會”來回應“梁穩根從政”的消息,“梁董不會放棄三一重工的控股權,不會離開董事長的位置,三一高管也不會因此發生變動。”

因此,梁穩根的晉升機遇,意義非凡。

三一重工高管“低買高賣”?

10月18日,有媒體指出,三一重工全資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稅。根據三一重工公告,被指涉嫌海外避稅的公司為此前的三一重機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三一重機投資”)注冊地為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資本僅為5萬美元,下屬全資子公司有三一重機(中國)有限公司(維爾京)(下稱“三一重機中國”),這兩家公司均為持股性公司,自身無實際生產經營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重機投資由梁穩根等十名自然人於2003年注冊於維爾京群島,包括唐修國、向文波、易小剛、毛中吾等大部分三一重工(或三一集團)高層,該公司前身名為SpecklemarkLtd。當時,梁穩根僅出資2.891萬美元,其他自然人出資更是少至從幾百美元到4410美元。

當日,三一重工有關人稱,對於海外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及個稅避稅等問題,目前公司高層已經知道媒體在關注,但並沒有正式回應。不過,梁穩根等10名自然人因持有“三一重機投資”已有豐厚的斬獲。

2010年時,三一重機的整體評估值高達近20億元。因此,有人士質疑,三一重工及其高管存在將挖掘機資產“低買高賣”的嫌疑。

不過三一重工也曾回應,三一重機在2001年和2002年時,存在技術水平、產業鏈建設、營銷服務體系及財務狀況等各方面難題,前景有諸多不確定性,而當時三一重工這家上市公司若要整合挖掘機產業需要投資大量資金,所以決定出售資產。

成功企業家的故事3:安德魯.卡內基

由赤貧一變而成為億萬富翁,創造無數百萬富翁的人。未經過醫生的手,也未藉由助產士的協助,安德魯。卡內基就降臨於人世,因為他們家當時窮得根本無法請人助產。他第一個工作的工資是一小時兩分錢——但後來卻創造了4億美元的財產。

我曾到他位於蘇格蘭丹楓林的老家拜訪,那是個只有兩間房間的農舍,他父親就在樓下從事編織工作,一家人則在狹窄陰暗的閣樓上生活,甚至連煮飯都得在那兒。

卡內基一家人後來移民到美國,生活就靠父親到各地推銷自己編織的布匹,和母親替人洗衣、為鞋店加工維持。安德魯當時只有一件襯衫,所以每晚上床睡覺之後,母親就趕緊把他脫下的襯衫洗干凈。對於每天需工作16至18小時的母親,安德魯衷心地愛著她,在他22歲時,甚至承諾只要母親在世一天,他就絕不結婚,而他也的確履行了這個諾言。他的結婚是在那之後的30年,也就是他母親過世後,當時他已52歲,唯一的兒子則生於他62歲時。他小時候,就常對他母親說:“媽,我將來一定會成為富翁,我要為你買好多絲質洋裝,還要請傭人替你做事,而且也有自用馬車。”他認為自己的智慧承自於母親的遺傳,而促使他能有非凡成就的原動力,也是因思念母親而來的。自他母親去世之後,他曾因悲傷過度,而有15年之久不敢提及母親的名字,他曾為一位蘇格蘭老太太償還債務,解除抵押權,其唯一的動機就是這位老太太長得很像他母親。

安德魯。卡內基雖以“鋼鐵大王”聞名於世,但對於鋼鐵的製造卻是一竅不通。不過,他擁有數千名精於此種技術的員工,而且他也了解如何巧妙運用這么多員工的方法,這正是他創造巨萬之富的秘訣。他自年輕時代就已展露出超群的組織力、領導力及用人的優秀才能。

就以他還在蘇格蘭時的少年時代故事為例,有一次,他抓到一隻母兔,過不多久就生下許多小兔子,但安德魯沒錢購買飼料,經過一陣思考之後,他終於想到一個好法子,他對鄰居的玩伴說:“我要飼養這些兔子,你能不能替我摘一些苜蓿或蒲公英的葉子,這么做當然會有回報,我將把其中的一隻兔子以你的名字命名。”據說這種方法果然獲致相當效果。

安德魯成為企業家之後,仍然經常使用這種心理戰術。例如,他想將鋼制鐵軌推銷給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遂將建造於匹茲堡的大工廠,以當時的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董事長J.艾德格。湯姆森的名字命名,取名為J.艾德格。湯姆森鋼鐵廠,湯姆森先生當然非常高興,於是毫不猶豫地就購買以自己名字為名的鋼鐵廠產品。

安德魯年輕時曾在匹茲堡市從事電報工作,日薪只有五角,但對當時的他而言,已是筆大收入了。他對匹茲堡市的街道並不熟悉,他深怕有一天會因這個原因而被革職,於是把匹茲堡商業區的公司名稱及地址都一一背起來。後來,他決心成為電信技師,每晚都研讀與電信有關的書籍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趕到電信局練習按鍵。

有一天早上,費城方面不斷打電報到匹茲堡市來,但值班技師還沒到公司,安德魯。卡內基只好自己接收電訊,然後很快地把電報送出去。由於這件事情,安德魯很快地就被擢升為電信技師,薪水也增為兩倍。

他心懷大志,工作時又十分賣力,所以極獲賞識,不久,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為了要設置電信電纜,遂以電信技師的職位僱用卡內基,後來又擔任電信科主任的私人秘書。

有一天,因為一件偶然的事情,卡內基終於向成為億萬富翁之路踏出第一步。當時他正乘火車前往某地,坐在他旁邊的乘客是位發明家,在聊天中,那位發明家拿出一個新式卧車模型給卡內基看,並告訴卡內基那是他的新發明。那個時代的卧車,只是在貨車的兩邊釘上簡陋的卧鋪而已,而那個模型卻相當接近於現代的卧車。卡內基以蘇格蘭人特有銳利的先見之明,一眼就看出這種發明極具發展潛力,於是借了一些錢,購買製造這種新式卧車公司的股票,果不其然,股票值節節上漲,到25歲時,卡內基已因此項投資而年收5000美元。

有一次,鐵路所經過的木橋被燒毀了,使得火車好幾天無法通行。當時卡內基的職位是電信科總主任,他認為木造橋已經落伍了,鐵橋時代即將來臨,因此借錢設立公司,開始製造鐵橋,因此而獲得的利益更是難以計數。在神話中的米達斯王受神所賜,而有碰觸任何東西都能成為黃金的能力,安德魯。卡內基也和他一樣,不論從事任何事情,都能獲得成功。他曾和幾位朋友以4萬元合買賓州西部油田中央的農場,在短短的一年期間,農場就漲價為100萬元。據說在他27歲的時候,每周的收入平均有1000元,而在15年前,他的日薪只有兩毛錢而已。

林肯總統在位的1862年,正是南北戰爭進行得最激烈的時候,物價不斷上漲,大事件也接二連三地發生,西部的開拓在這個時候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甚至已開發到密西西比河彼岸,在這種情況下,橫越大陸的鐵路絕對有其必要性。而新興都市也在各地勃然興起,美國全境都為這個新時代而感到熱血沸騰。

安德魯。卡內基的制鋼爐幾乎未曾停止冒煙,隨著這個繁榮異常的潮流,他創造了幾乎可說是史無前例的巨大財富。

雖然如此,他並非那種成天埋首於工作的類型,有一大半的時間,他是在悠閑中度過。他常說,“在我周圍有許多腦子比我好的助手。”他以叱責或鼓勵的方法,讓這些能乾的助手為他創造巨大的財富,而他雖也有蘇格蘭人吝嗇的個性,但絕對讓協助者賺取他們應該獲得的。幾乎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創造了那麼多的百萬富翁。

他一生所受的學校教育雖然只有4年,但他所寫的游記、傳記、隨筆以及有關經濟的著作卻有8本之多。而且也捐出6000萬元給公共圖書館,同時為改善教育制度,也曾捐款達7800萬元。

蘇格蘭民間詩人羅巴特。邦茲的詩,他都一一記於腦中,莎士比亞的“馬克白”、“哈姆雷特”、“李爾王”、“羅密歐與茱麗葉”及“威尼斯商人”,他也一篇不漏地背記起來。

他雖不是任何教會的信徒,但捐給各地教會的風琴卻有7000架之多。在他一生之中,捐給各方面的款項共計3.65億元,等於一年內每天都捐出100萬元。曾有不只一家的報社,設立獎金徵求“卡內基應該如何使用他的巨萬之富”的好辦法,因為卡內基自己曾公開表示過,去世時還遺有金錢是一種恥辱。

閱讀全文

與企業家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美電影倫理免費 瀏覽:221
美國股票賬戶數 瀏覽:753
什麼樣公司可以買增發股票 瀏覽:505
手機炒股通用版 瀏覽:401
鬼片電影免費中文版 瀏覽:321
星際傳奇一共有幾部 瀏覽:622
股票行情走勢圖均線是什麼意思 瀏覽:349
美國老師和學生談戀愛電影 瀏覽:536
股票買加大 瀏覽:152
《美國禁忌2》類似的電影 瀏覽:618
大卯電影 作品 瀏覽:419
吃人族電影有那些 瀏覽:98
陪人健身看電影的app 瀏覽:143
青春期電影吃避孕套 瀏覽:788
柏林戰役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293
韓國愛情片子 瀏覽:587
股票一億以上的賬戶有多少錢 瀏覽:162
股票配資怎麼開戶找融創配資信任 瀏覽:359
梧桐誠選的股票行情 瀏覽:287
怎樣下載股票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463